
“硬核”裝備扎根山區
全天候無懼復雜環境
新建監測點嚴格遵循省級統一標準,配備了農作物病蟲疫情物聯網基站、智能蟲情測報燈、遠程實時監控系統、害蟲性誘測報設備等先進的“硬核”裝備,構建起了全方位、全天候的病蟲害監測體系。這些設備實時采集病蟲害發生動態、氣象環境數據,并通過縣級病蟲疫情信息處理系統上傳至省級平臺。

新監測點的價值不僅在于數量增加,更在于為省級平臺注入關鍵“生態多樣性數據流”,推動監測預警能力實現質的躍升。 從“跑斷腿”到“掌中控” 防控效率翻了倍 —— “和平縣優勝鎮新聯村監測點數據異常,二化螟誘捕量突增,可能已開始在稻田產卵!”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的電腦屏幕上,紅色預警閃爍不停,點開實時傳輸的田間視頻,幾只灰褐色的蛾子正停留在稻株上——正是專門蛀食水稻莖稈的二化螟成蟲。 放在以前,得先趕到稻田現場排查蟲情,再協調周邊鄉鎮的種植戶組織防控,等防治措施落地時,幼蟲可能已經鉆進稻稈造成枯心。但現在,工作人員在辦公室里就能通過數據平臺觀察蟲情,同時在系統里一鍵調取周邊5個鄉鎮的種植戶名單,將預警信息和防治方案精準推送出去。 “全縣20多萬畝稻田,以前3個農技員跑一周才能查完,現在監測點像給我們安了分身。”他指著系統里的“蟲情熱力圖”說,哪里蟲多、哪里需要支援,一目了然。
從“猜著防”到“精準打”
農藥錢省了三成
“您的稻田區域監測到稻縱卷葉螟成蟲活動,蟲量達到防治閾值,建議3日內噴施氯蟲苯甲酰胺……”連南瑤族自治縣寨崗鎮種植戶潘生的手機上,一條來自縣級監測系統的預警短信彈出。他點開附帶的蟲情圖片,屏幕上清晰顯示著害蟲的數量和蟲齡——這是他種了20年水稻,頭一回“親眼”看到田里蟲子的“底細”。


連南縣多山地,過去靠人工巡查,一趟下來要走十幾里山路,等發現蟲害時,往往已經啃壞了半畝苗。如今監測點的性誘智能設備就架在田埂邊,專“盯”當地高發的稻縱卷葉螟、二化螟,一旦蟲量超標,預警信息直接發到農戶手機上。 “以前見蟲就打藥,有時候藥不對路,錢花了還沒效果。”潘生算起賬來,按照監測點的指導用藥,用藥成本能降三成,“這‘智能蟲哨’比老把式靠譜多了!”
從“靠天收”到“科技保”
稻田豐收添 “數字屏障”
隨著更多“數字哨兵”在嶺南大地不同生態位上扎根,匯聚的數據洪流將持續訓練更“聰明”的AI模型,解鎖更精細的“生態密碼”。科技賦能的“防蟲網”,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,守護著每一片充滿生機的田野,為廣東端穩“飯碗”、豐富“菜籃”、守護綠水青山筑牢堅實的科技基石,讓“蟲口奪糧”保豐收的底氣更足,步伐更穩!
健坤智慧農業
技術合作:180 2861 2231
推薦閱讀
關于我們 About us
2025-10-30